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论文 > 音乐教学论文 > 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

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共含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果巧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

篇1: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

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你痛苦、失落时,还是在你开心、激动时,音乐都是最好的陪伴。音乐影响着人们,也改变着人们。它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

【关键词】音乐;审美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最具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一个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的群体。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逐步攀升,自杀、凶杀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的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1.1情绪控制、抗挫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基本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一点委屈和苦难。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经受挫折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要远离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加上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1.2人际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独处时间较多,步入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他们难以适应。加上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产生交往恐惧,对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学大多是开放的校园,大学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们有的开始谈恋爱,但是往往会在恋爱、性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走向极端。1.3自我认知能力差。所有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前都觉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惬意的,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差距[2]。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受学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感情及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有的大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赖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通过玩乐、放纵麻痹自己的心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不良心态,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二、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拨人心弦、最擅长抒发情感,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乐是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音乐美分为六类,分别是: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和喜剧美。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并从中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美的感受。

2.2调节不良情绪。人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音乐也是如此,有的音乐轻快欢乐,有的音乐悲伤万分,有的音乐鼓舞人心,有的音乐催人泪下。不同的场景下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听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及压力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良的情绪。当忧郁、烦闷时,可以聆听《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乐曲;当自卑、情绪低落时,可以聆听军歌、进行曲等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找到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2.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受不良风气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感情观以及思想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理性的对待情感。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学生们能在音乐家谱写的音符及乐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中要擅于应用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杰.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08:183.

[2]朱燕聪.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音乐时空,,09:115-116.

篇2:自我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自我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测量结果

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

①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情况。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计分方法得知,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处于中间水平,自我概念水平一般,标准差值比较大,说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状况。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概念状况明显高于男生。

③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状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行动三个维度上有差异,自我概念水平总体情况没有差异。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从MHT计分方法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占17%,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占77%,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占6%。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状况。大学男生和女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③大学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状况。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

①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在MHT中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可见:自我概念与MHT因子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在70%的量上,自我概念量表诸项目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在病态测量分数上得分越高;所有显示出正常的负相关的相关项都不是显著相关,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拥有较强自我概念除了极个别的项目上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说在这20%范围内,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水平几乎是在全部情况下导致了学业焦虑。

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对其学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然而大二和大三阶段学生却表现出更多适应了属于自己的自我概念而对学业焦虑发展出有效的调节机制。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男生自我概念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概念对男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大学女生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道德伦理自我和自我满意对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①自我概念状况。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一般,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比较显著,因为男女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男生在初中以后心理发展才会有比较大的进步。不同年级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一定维度上呈现递增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水平应该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出现这种没有差异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样本容量过小,采集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②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占据统计数量的大部分大学生普遍面临比较重的压力,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③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大一的新生相比其他年级,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学习身上,由于相比其他年级来说其更需要在学校适应和学龄阶段转变适应以及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班级、新教师的适应在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导致的学业焦虑也就变得理所当然。随着自我概念的不断成熟,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认识到学习只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样学习焦虑的程度才会有所下降。大学阶段,男生成绩动机中所含的竞争性和新奇性等成分高于女生,女生成就动机中的认知成分高于男生,在大学,附属动机对男生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没有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显著。

2.改善建议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处于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期,紊乱无序。因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属于与自我概念发展有关的问题,为了保证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青年本人通力合作。首先,父母要改变观念,正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与环境。其次,学校要肩负起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重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形成健康而准确的学业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了解,防止其因无知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最后,大学生本身要自立。大学生要了解多方面的充实自己,要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坚信能做个更好的自己。这样才能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正确面对自我和环境。

篇3: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论文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论文

【摘要】实践证明,大学的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时代发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1.2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成熟发展。现在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上,任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心理学的正规培训,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兼职任教教师。有许多的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素质,有些教师则是一直都处于讲心理学教育课不专业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教育课程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同时,在教师的心理学授课能力评估上,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许多相应政策没有制定或是不落实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学的心理教育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学习心理学方面提高缓慢。

2.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潜力,而在心理学中,从事心理学的教育者必须得有一个成熟而又积极的心态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心理学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导学生,并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所以,心理学的最高宗旨和体现也可以说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树立一种以学生心理剖析为主的教学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心理表现,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瓶颈,积极提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教育课中,潜移默化的被引导和激励。教师还要在关键的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心理学的道理,从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门大学的学科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学的教材更新上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心理变化的节拍。因此,现代心理学教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范畴,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心理学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32(3):130.

[2]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3]王玲,郑雪.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

篇4: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前言:

在这人才紧缺的21世纪,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浅析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有什么影响.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项比赛项目,它所考验的不只是人的体能和踢球的技巧,更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以及团队精神.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没有篮球比赛是可以靠一个人打赢的,这有团队间相互配合加上个人精湛的球技才能打造出冠军团队.这充分的证明,在当代,除了注重个人的能力外,更注重的还有团队能力.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懂得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打好一场球.人生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个人的努力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才能演绎出更精彩的人生.这也侧面显示了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1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帅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篮球运动也逐渐完善.如今,篮球运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篮球运动是他们的主要运动项目.大部分高校每年都会举行篮球运动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团队.看似简单的篮球运动却有很多讲究,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韧性、团结能力和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非常的大,有的甚至很极端.

2.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里

2.1.1自卑心理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带着家庭背景的自卑,他们来到了大学,过上了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可是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高额的学费已经成了家里的负担,为了更好地生活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半工半读的形式继续学业.这使一些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卑的心里.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也会影响学业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2.1.2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在与同学和室友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攀比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愈加强烈,攀比之风在校园内盛行开来,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攀比不同于竞争,攀比与嫉妒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

2.1.3跟风盲从心理跟风盲从就是没有主见的现象,它是一个人从意识和判断力上都跟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也是比较堪忧的现象之一.很多大学生都会认为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所以有的人看别人不学习他也不学,别人逃课他也逃课,甚至歌厅和酒吧竟然成了风靡一时的娱乐场所.这种现象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一个多数人都很认学的班级可以带来好的学习风气,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很可能成就一个以前从不学习的人.然而一个充满娱乐、逃课的班级也很容易带坏一个人,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判断是非,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在生活或是学习中,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能力,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有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2.2父母、亲友所带来的压力

不是所有的父母的支持都会起鼓励效果的,很多大学生的压力是来源于父母的.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此同时,很多人的梦想也因此扼杀在摇篮中,他们被父母的期望所禁锢,而埋没了自身的天赋.有些父母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大多数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比较中,压力也随之而来.还有一些家里的亲朋好友比较喜欢讨论谁家的孩子好,谁家的孩子不懂事,很多当代大学生都已经成为家中长辈用来比较的对象.这对孩子的心里势必会带来压力.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2.3同学关系

有些人认为同学关系不重要,在我看来,它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只会学习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交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有的人却不会交朋友.他们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却失去了朋友的关心和快乐.这种心理是不健全的,正常的交友是正常生活的关键,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沟通,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否则同学间的不愉快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现今社会常出现交友不愉快而引起的犯罪现象,如果我们都懂得正常的沟通和化解问题,没有极端的心理现象,就不会发生大学生打架以及自杀的现象.

篇5: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如今,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运动项目,广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他没有性别的限制,每一位热爱它的都可以参加.通过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作用.它可以缓解心的压力、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增强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等.这些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篮球运动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3.1篮球运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

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否强大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在篮球场上的坚持是锻炼一个人意志的好机会,比赛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体力透支、受伤、比赛失败等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时,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是放弃还是坚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是否坚定.这些都要求每一位篮球运动员都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不轻言放弃的意志,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不言放弃的精神,我们就已经战胜了自己.所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3.2篮球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可是随着大学生不断地增多,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并且很多时候不是有能力就可以的,很多行业甚至还存在着潜规则.在家庭、学历和社会的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实力去和别人竞争,有的甚至认为学的再好是没有用的,现在是一个拼爹的社会,这种不健康、不自信的心里完全可以摧毁一个人.篮球运动可以让大学生在球场上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更加的自信.

3.3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参加篮球运动,我们知道了团队合作才是篮球运动的主要精神.球场上,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获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队友间的紧密配合才是取胜的关键.他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整个团队的成就才算成功.这对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3.4篮球运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树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不是要把其他人都当做敌人,而是在强调一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被社会的潮流所淘汰.篮球运动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在篮球比赛中,对方团队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球场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敌人,同时也是我们的老师,通过两队的较量,我们可以发现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以后工作的竞争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才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最后不仅战胜别人,还要战胜自己.当然,下了球场,我们就是友军,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共同为我们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4措施和方法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和减少问题的产生.首先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篮球活动,对优秀团队给予奖励,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该经常组织类似的比赛活动,来提高竞争性,让每一位参赛队员充满激情和自信;最后学校应该对课程适当的调节,设立篮球社团,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增加对篮球知识的培训课,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篮球给大学生身心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5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局限于技术和能力的需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篮球运动作为大多数人喜爱的运动,它不仅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让人们在球场上找回自信和快乐.篮球场就好比人生的战场,超强的意志力、灵敏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技术和强烈团队精神是战争获得胜利的关键.所以这个特殊的战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篇6: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1、大学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大学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业、就业、网络价值多元化等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当前大学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势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的增大。同时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化价值观.而大学生正身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又是网络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社会因素

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大学生虽热在年龄上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极少,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多半会幻灭。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些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远高于那些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这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更是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一定影响。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2家庭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对大学上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是人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越来越便捷,大学生们与家庭的联系仍旧十分密切,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心理断乳。首先,每个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性。而一般来说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专制型以及溺爱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着坚定的自身观点,同时也能够考虑孩子的意见。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则是,父母只固执的坚持自身观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具体是指,父母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切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也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通过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远高于专制型与溺爱型。因此,父母应详细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别对错,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温暖,这样才能确保家庭因素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影响,通常那些离异或丧偶的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那些圆满家庭中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独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2.3个人因素

同时个人因素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或多或少会收获一些成功,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赞美,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通常带着一定的光环效应,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与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同的客观评价,就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压力的承受度上有着显著差异。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们在渴望友情、爱情的同时,也注重对孤独的追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承受的压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善于排解压力与烦恼,不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2.4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运动、网络等其他影响因素。

篇7: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很多,根据我国权威学者的多方面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了个人的情绪、意志力、性格特征等等,客观原因包含了学校学习情况、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原因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研究方式

1.1研究目标

通过对某市的一所医学学院、三所理工学校、一所文科学院中大一到大四学生随机选取300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据统计,回收280份,其中有效答卷为275份,有效率高达98%,调查目标的年龄评价是16—25岁。

1.2研究用具

1.2.1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

自我和谐量表是1994年王登峰编写的自我和谐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里面包括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三个部分。通过对大学生的测试实验,可信度较高,完全可以作为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工具。

1.2.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

癥状自评量表有9个症状因子,通过90道题目,每道题都是从有症状的有到无分别为1—5分,得分越高,就证明症状越明显的方式进行测试。

1.3研究过程

在测试时以班级作为单位实施团体测试,都是运用统一的指导话语,问卷是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进行收集。测试的所有数据都是通过SPSS11.0forWindows实施解析、管理,对这些数据实行统计。

2研究结果

2.1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解析

通过对自我和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得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症状因子以及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正比的。而自我灵活性与躯体化和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反比的,和强迫、抑郁、敌对也是呈反比的。

2.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上明显不同

通过以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测试平均分为分水岭,可以发现两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量表上的分数也有明显的不同。这就表明了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良好的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水平要低得多,并且自我灵活性要高一些。

2.3症状自评量表的具体解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个人的自我和谐水平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知心理健康情况的改变,通过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因变量来进行具体解析。比如,在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和躯体化的因变量解析中,通过改变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可以预知学生心理情况为36%的异变率。通过躯体化作为因变量的解析过程中,带入的变量就是自我灵活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可以预知躯体化的情况为31.5%的异变率。

3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3.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测试结果表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症状因子、症状自评量表的数据分布成正比,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的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程度要低于心理健康较差的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关系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自我的不和谐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另一方面是自我内部的不和谐。当代华尔街著名人物罗杰斯认为,个体要具有保持自我一致性的机能,要按照自己的观点去选择行动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和自我符合的经历。如果遇到了和自我选择有矛盾的经历时,个体就会由于害怕它通常具有的自我选择被摧毁而觉得焦躁以及受到恐吓。因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所以还没有正确的自我选择,因此在外界的激发下,就容易遭受和自我选择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他们就会采用一些防御手段来保持原来的自我选择,防止硬要改变自我选择而产生的精神痛苦。如果过分使用消极的抵制态度,就会直接造成无法适应的心理问题生成。

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出现了主观自我以及客观自我、理想自我以及实现自我的分离。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也会出现很多不平衡的情况。首先,在自我认识这部分,主观认识普遍都不等于客观认识,从而导致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不一致。其次,在自我情感这部分,一般是指自己的自尊心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与自己的主观自尊不相符。这些都容易给自己内心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3.2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自我灵活性的量表数据情况为敌视、强迫、抑郁等等,都是呈反比分布,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自我灵活性要高于心理健康情况差的大学生。关键在于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学生,他们考虑问题的立场太过单一,在交际能力关系中,因为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不会为他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就会造成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破裂。他们的自我组成部分就更不会轻易的协调和统一。并且因为自我选择的刻板、僵硬,面对事物的态度也不在意,更容易和自我选择产生不同的经历,也更容易造成内心的矛盾,这就造成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4结语

当前的大学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会出现自我不协调的情况,这将会造成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关系,表达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才能提早把握住学生的情况,逐渐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8: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对于情绪管理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从适应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比如米歇尔和汤姆森等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发展灵活地做出反应,以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情景;第二,从情绪管理的目的出发,突出情绪管理旨在服务个人。比如马斯特指出,情绪管理是人们会在情绪管理以前,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以及自身应付能力有个自我认识,然后决定接下来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它是为达到个人目的服务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三,从情绪管理的特征入手来界定。例如伊扎德认为情绪管理在意识内外都有发生,是动力组织系统,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这种情况下,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综合上述研究,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情绪管理涵义进行了界定。这里我们将情绪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进行辨别、认识、接纳、控制,对他人的情绪反映状态进行识别与应对的能力。推及到大学生情绪管理,就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对他人情绪的`引导、互动,以培养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拥有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他才能更好的与自己、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维持内在的身心平衡,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发挥出个人的潜质,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情绪与一个人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人长期处于负性状态,比如悲伤、愤怒,这些情绪的出现会导致人内部紊乱,引起身体出现问题。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幫助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学习、工作更有创造力,遇到困难更有力量。因此,大学生需要情绪管理,促进自身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2.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为动机以及情感反映相互作用,特别是自我情绪表达,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投入认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产生好的学习动机,目前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时,他才有可能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现在出现学生困难的大学生中,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恰恰是影响他们的一个瓶颈。因此,情绪管理对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显得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个体和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通常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更好的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它有利于个体准确认识、恰当表达自我的情绪,实时调整对他人情绪的察觉以及调控,以便与更多的社会取得连接。此外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能够更灵活转变,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够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更好的准备。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特点

1.丰富性

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的身心日渐成熟,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自身性格、道德文化、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出现的问题,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变得更丰富。尤其是当自己雨大特别紧急的情况或者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面前,容易在情绪方面表现强烈,莽撞行事。

2.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相应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比如困扰大家的自卑、焦虑、抑郁、易怒等等。这些情绪表现会让学生的状态不稳定,对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不适应,时间长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各种疾病。

3.层次性

大学生的情绪发展会随着不断成长出现各个节点,在每个节点各有特点,比如,大一新生,因为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奇和热情,满怀激情。到了大二,对学校的那种新奇感消失,对学校生活环境已经熟悉和适应,于是会出现不喜社交,目标缺失等特点。大三、大四就要开始准备找工作,步入社会的就业初期,在这些转折时期,学生的情绪特点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愤怒等等情绪特点。

四、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1.学校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面临着学习方法、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变化,学生容易产生种种情绪问题,需要学校进行情绪管理教育。目前情绪管理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贯穿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开设情绪管理教育。比如可以开设情绪管理教育相关教育,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其情绪感知能力和角色认知水平。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有益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

(1)开展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通过校园网、专题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健康情绪。课程教学或者专题讲座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课程中可以以情景模拟、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生如何更好调整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课程中享受学习过程,对自身情绪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采取多元培养模式。学校可以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比如任课老师、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等等,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这些力量多可以对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疏导,对学生不好的情绪进行干预。辅导员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状况等等。因此,辅导员这里可以建立学生的心理状况档案,以这个为基础,对学生多多进行帮助,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帮学生解决情绪困扰。如果出现特别严重的状况,必须接受心理干预,这个时候就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帮助。这样相辅相成的培养方式,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更好的学生更好的处理情绪困扰,从而顺利的度过学习生涯。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多样式的辅导。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在增进学生彼此了解同时来培养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从而提升与人交往能力。比如团体辅导与单独辅导,这种方式就能够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缓解和释放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团体辅导,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有同样性质问题的学生组织到一起,通过自我表述、做游戏等等方式增加学生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良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的危害,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困扰,从而调整心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解方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自身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首先應该让学生了解情绪,认识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无论是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都要认识其意义以及价值,由理论升华至实践,更好的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认识情绪。

1.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不是特别容易。当我们出现情绪困扰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是关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并在平时加以练习。比如当你等一个朋友等了很久,等他到了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我等你等了这么久,你如果有事应该提前跟我说,我等这么久很担心你,等了多久就担心了多久。这样,表达出来既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对方的担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总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合理表达情绪,遇事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感受、体谅对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在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学生要多多重视。

2.学习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出现失衡时,个体对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对消极情绪而言,它是控制调整,对于积极情绪,它是加强和管理。我们出现的各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逃避或者抹掉。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情绪时,就是认识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时候了。通常我们所熟悉的情绪调整办法,包括倾诉、散心、运动,这些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可是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唯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情绪病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调整的最好办法。一个人只有完全改变心态,才能更好地调整好情绪。

3.学习如何把消极情绪的作用发挥出来。当被消极情绪困住时,学会借助资源,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比如,多看看书籍,多借助网络,弄清楚不良情绪的源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释放。情绪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有它的能量。比如冲动,通常大家认为冲动是应该要摒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冲动时,他的另一面也会爆发出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好好认识到每个情绪对自己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行的阶段,这时候教育是引导其情感优化的重要手段,通常按照这种理论,良好的教育能够带领学生从源头上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并且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有个好的心态。同时学生个人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使得自己有能力、有担当面对各种问题。

篇9: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让大学生在适应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发展自我,由此看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从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出发,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努力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教育环境。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特点

1.高校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学生更加自信。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育人成才,战胜困难,使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再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暗示、熏陶、舆论等心理影响学生,使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使学生社会化的目的。校园文化是需要经过周密的安排,精心的设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陶冶情感的功能。如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都会激励学生前进,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增强群体的认同感,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行动和思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具有精神的延续性、潜在性,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影响的普遍性等等特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作为愉悦身心的调节剂,使学生心态得到调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目标不明确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文化教育活动,要把精神文化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心理能量,要把文化发展为具备一定内涵的、乐于被大家接受的文化,校园文化要高于社会文化,在符合社会实际的情况下,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步伐相一致,争取在现有的物质精神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大学生在知识、情感、意识、行动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生活的幸福感和对学校的满意度,这应该是我们去形成和践行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不够科学

目前看来,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停留在表面工作,表现为形式,很多院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具体的形成过程,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设定目标时就已经忽略了大学生成长应该具备的条件,所有因素导致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大学生心理来制定客观、科学的统筹安排,创建综合性的校园文化体系。

3.校园文化和建设主体不一致

长时间以来,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文化主体不一致,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是学校职能部门起主导作用,比如学校的宣传栏是由学校的宣传部门主管来决定宣传内容,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校园文化失去兴趣,出现漠视校园文化的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在文化主体和建设主体形成一致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从而达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目的。

三、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

1.加强文化主体和建设主体的一致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争取大量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真正的主体和受益者,学校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的、适宜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还要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要使我们的文化做到被文化主体接受,也就是说,所创建的校园文化要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一种潜在的影響,人们总是会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更多时候,我们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主体的需要,从尊重文化主体的角度出发,本着为文化主体服务的态度来建设校园文化,完成教育任务。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心理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变的越来越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这就需要校方为学生提供切实际的文化建设举措,例如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设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为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共同进行,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注意增添健康舒适的环境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确定合理的内容和形式,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3.加强物质、精神文化建设,增强两者之间一致性

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环境建设,充分考虑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文化环境和文化主体的有力结合,就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在安置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同时,创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完美诠释人性化教育的魅力。

总的来说,校园建设以文化为形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建设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契合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时代发展,使学生在社会和家庭双重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态度,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学校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提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

篇10: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析论文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积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指引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对大学生人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和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篇1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析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促進大学生相互交流,增进同学友谊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其他课余知识的积累中需找到平衡点,试探性地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趋势和社会需求。开展和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有着心理缓冲和过渡的作用,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认知及心理成熟过程将有着质的变化。大学是大学生心理变化很迅速的阶段,大学生在心理的变化上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参加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就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途经。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当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个性,他们的认知心理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呈现出两个极端,思想参差不齐,难免出现思想的多变性、多元化和动态性,这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引导,这就需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立。

在一些大学里,往往过于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要做一个既能学到自身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专业知识以外技能及其他知识的大学生。大学生需要适应社会,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就需要结合社会趋势设置相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许多技能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领悟出来,锻炼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社会,达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者共同提高,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铺垫,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中应结合多种技能来开展。

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高校校园里乃至贯穿人生前途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基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但尚未成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高校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培育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将能够使学生在大学高校校园的心理健康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校校园积极氛围

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展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锻炼自己的自信心,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当今学生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维护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结合每年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要,逐步改良和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激励学生在大学全方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让大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使之给予精神需求并满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正确的意识,同时能够进一步专注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立,需要指导教师、团委、学校层面一一把关审核,并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定位,打造更多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估和检查,深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部进一步优化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和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正能量群体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展优良文化教育的讲座或者相关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髓,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作风、学习动力、人生的道路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打造学校的“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微信群、QQ群、易班等网络工具,结合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宣传,得到更好的效果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来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三、建立一批专业的高校校园文化团队和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需打造品牌并提高活动质量,是广大师生心目中有关项目从理念、策划、运行、反馈、提升到媒体舆论、师生口碑、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心理需求,当今我国大学生发展的规划以及学生学校的特色开展。建立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队伍,从辅导员队伍中进行专业培养,结合学校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特色来开展。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丰富的高校校园生活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

四、建立学生和教师沟通的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外课程,如何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如何进行沟通,也是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课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师生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统一,有凝聚力的集体,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学生有疑惑时需要有健全的平台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给学生解答问题,建立更多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和学生及时沟通,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更好地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形成一个成熟的反馈机制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满足学生物质和精神所需,促进学校高校校园文化的改进方向。建立多种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比如校长信箱、书记信箱、学生教师交流见面会等。另外,通过多种层面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其认知情况,减少和避免传达过程滞后导致大学生认识出现偏差的问题,达到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疑惑的目的。

五、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物质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潜意识的作用下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着影响。结合学校的特色,营造出属于学校的良好文化活动氛围,结合发展的需要,建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讲座,标语,活动,某系列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周、活动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相关内容的前景趋势,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信息和分析,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高校校园的德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学校宣传书籍的内容,打造属于学校的纪念品,培育一批有知识底蕴、能够自力更生的学生,独立主动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能动性,打造出学生自己闪光的优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趋势,增加凝聚力,让学生努力学习,达到事半功倍,让整个高校校园氛围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对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优秀大学生,从长远来看,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和高校校园氛围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重在保持,意在创新,提高心理素质是纲,多方面参与是目。

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活动规章制度,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标准进行评估,结合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心理总体变化的衡量,保证高校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顺利进行。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一所学校稳定的基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对学校整体学生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J].品牌(理论月刊),(12).

[2]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7(1).

[3]吴永磊.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17).

篇12:瑜伽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论文

瑜伽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论文

瑜伽在古印度梵文里的意思是“结合”,瑜伽是由体式、呼吸和冥想组成的。古人修练瑜伽的目的,是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客观世界的同时,也需要深刻的认识自身,寻求一种消除后天与外界因素的刺激影响所产生的烦恼、疾病和痛苦,以获得身心宁静的方法,并祈求个人的意识延伸至更高的境界。瑜伽的呼吸法能减轻压力,冥想法能调节心理,平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并调节人体各种腺体的激素分泌的平衡,从而影响人体各个系统,达到人体整体的平衡,改善睡眠状况,缓解疲劳,使人保持一种平静、祥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研究对象

选取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选修瑜伽课程的15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硕士论文数据库的检索,以及阅读相关体育心理学和期刊等相关资料,同时参考了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网上查阅瑜伽的相关信息,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信效度检验要求。

(三)访谈法

对专业课老师和瑜伽选修课老师进行访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记录下女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四)心理测量法

分别采用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对比,对比她们的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分析

1.女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大学女生年龄集中在19到24岁,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生活圈子狭窄,朋友圈单一。时间充裕,以及有更多的时间坐在电脑旁,导致许多大学女生的身体和心里都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不明原因的失眠、睡眠质量差、白日倦怠、时常感冒,无聊、空虚等情绪问题。她们无法调整自己的思想,不会减压,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多表现为:适应能力差,精神焦虑,心理自控能力缺失等。

2.瑜伽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法选取在抑郁、焦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30人,根据瑜伽对人体身心健康具有的各种功效,制定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瑜伽处方,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外活动时间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5周,每周3次的隔天练习,采用心境症状自评量表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表现均有显著提高,睡眠质量和情绪控制提高明显,环境影响和人际关系其次。

3.练习瑜伽对神经系统的益处瑜伽认为,自我处于心脏区域,通过一个巨大而肉眼不可见的经络或渠道把它的影响力遍布全身,其中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瑜伽体式的关键在于围绕中经脉的锻炼。正确的体式和冥想术对整个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通过练习瑜伽,不仅仅能够保持神经系统健康,而且还能使不正常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功能,同时保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这样受这两个系统影响或支配的各个内脏器官不会太亢进或不足,从而达到平衡和和谐统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瑜伽通过呼吸法能减轻压力,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发现,参与瑜伽锻炼一段时间的大学生,压力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控制,同时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由此可见,瑜伽是一个能够放松身心,同时提高睡眠质量的一种运动。通过瑜伽体式、呼吸法和冥想的结合,可以让活跃的内脏器官得到平衡,从而起到调节情绪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2.瑜伽通过冥想调节心理。瑜伽冥想是一种与自我心灵对话的方式,人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冥想是安宁和平静的力量来源。冥想是自发的,每个女大学生都能够掌握冥想,从而进入冥想状态。是一种易于掌握的精神减压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专注力,控制自身意识以及调节身心,从而达到平静和祥和的状态。由此可见,瑜伽冥想可以更好的调节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建议

1.瑜伽课程的开设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比例进行分配,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向,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

2.瑜伽模式的开设应为体式+呼吸法+冥想,同时根据女大学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融入舞蹈和健美操元素,动静相结合,提高教学氛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

微信扫码分享